一、概念與作用厘清
室外樓梯與防煙前室的定義
室外樓梯:通常指樓梯間至少一側或多側直接向室外開敞,或位于建筑外部,且與室內空間不直接貫通的疏散樓梯。室外樓梯受氣候、結構與防火分區等因素影響,其防火與防煙策略與室內樓梯存在差異。
防煙前室:位于樓梯間與使用空間之間的受控空間,旨在通過防煙分區、排煙機制或密閉措施,防止火災煙氣進入樓梯間,從而保證疏散通道的安全與清潔。防煙前室在規范中常作為防止煙氣倒灌樓梯間的重要措施。
防煙前室的主要作用
阻隔煙氣進入縱向疏散通道,保護人員安全疏散;
通過機械或自然排煙裝置,維持前室內低煙、低溫環境;
為安全疏散提供緩沖區,便于人員判斷與避險。
二、法規規范的基本要求(以中國現行規范為依據)
相關規范條文(概要)
在中國,關于防煙、疏散與樓梯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以及各地消防設計細則和技術規范中。這些規范對樓梯間的設置、防煙前室的必要性、排煙方式(自然排煙或機械排煙)、前室面積、氣密性與防火分隔等均有明確或間接規定。需要注意的是,規范會根據建筑高度、使用性質、人員密度及避難層等要素,提供差異化的要求。室外樓梯的規范定位
對于真正“室外”的樓梯(包括外廊式、外置樓梯),若其直接開敞至室外并與室內形成明顯防火分隔,則可能被視為不需額外設置防煙前室的疏散通道之一。但關鍵在于“是否與室內連通、是否受氣流影響以及樓梯口與使用空間之間的防火分隔是否充分”。
對于部分“半室外”或與室內有門廊、雨棚等連接的樓梯,其是否屬于室外樓梯取決于具體結構和密閉性,此類情形往往需要結合規范條款與設計審查意見綜合判斷。
三、煙氣流動與防煙原理分析
煙氣擴散的基本特征
火災時煙氣伴隨熱量上升并向上流動,同時在水平層面擴散。樓梯間作為垂直通道,若與受熱煙氣空間連通,極易形成煙氣倒灌或沿樓梯向上傳播,危及上層人員疏散。因此,縱向樓梯的安全依賴于良好的防煙措施。室外樓梯的煙氣風險評估
優勢:室外樓梯因為直接向外環境開放,煙氣能夠擴散到室外較快,不會在封閉樓梯間內累積,從這個角度看,室外樓梯的本體較少需要防煙前室。
風險:若室外樓梯與室內空間連接處存在門、走廊或風道,煙氣在特定風向或溫度條件下有可能倒灌進入樓梯,尤其在有遮擋(如陽臺、雨棚)或形成夾層的情況下,外部風壓、堆積效應和溫差可能導致煙氣回流。此外,雨棚或封閉外廊可能削弱“開敞性”,使樓梯在實質上成為半密閉空間,從而增加煙氣危害。
四、不同類型建筑的適用性與判斷依據
住宅建筑
多層住宅:若采用外置敞開式樓梯且與室內各層之間有符合規范的防火門和防火分隔,通常不要求設置防煙前室。但在改造或加建時,應注意原有外廊的封閉、裝修變化或加裝遮擋物,可能改變其“室外”屬性。
高層住宅:高層建筑對防煙要求更嚴。即便采取室外樓梯,高度和人員疏散路徑的復雜性可能要求在某些部位設置避難層、防煙前室或機械排煙設備,以確保縱向疏散安全。
公共建筑(商業、辦公、學校、醫院等)
人員密集與疏散復雜度高的公共建筑,對防煙前室的需求更為常見。若外樓梯作為主要疏散通道之一,需結合疏散時間、樓梯出口寬度、樓層通達性、樓梯與室內的物理分隔以及人流控制來判斷是否需要設置前室。
醫療、老年設施等特殊場所對防煙保障更高,通常建議在進入樓梯前設置獨立的防煙前室或機械排煙與正壓送風系統,即使為室外樓梯,也應避免煙氣侵入疏散通道。
工業與倉儲建筑
高危火災源、易燃易爆品或大體積火源的場所,外樓梯若作為疏散通道,其安全性評估應更為嚴格。根據火災荷載和煙氣生成特性,可能需要前室與強制排煙體系配合。
五、工程技術實施要點
判斷“室外樓梯”的實際通風、封閉情況
核查樓梯側面與上方是否完全開敞,是否存在封閉屋檐、透明遮陽板、玻璃圍擋等,使其實質成為半封閉空間;
檢查樓梯口與樓內的門窗形式、門的自動關閉與自復位功能、防火門的密閉性能與氣密性。
防煙前室的具體設計要素(若需要設置)
空間布局:前室應設置在疏散門與樓梯間之間,保證前室門為閉合狀態并為防火門,前室內應留有足夠的凈寬以便人員停留與疏散;
排煙與送風:依據規范選擇自然排煙或機械排煙,并確定排煙風量、排風口與送風口位置。機械排煙通常要求備用電源、控制聯動與防火分區聯動;
氣密與防火分隔:前室與樓梯間、前室與起火房間之間的門窗、墻體必須滿足規范的防火與氣密性能,防止煙氣通過縫隙滲入;
控制邏輯與聯動: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聯動前室的排煙/送風裝置、閉門器及消防電源,確保在火警時前室自動投入防煙狀態。
與室外樓梯結合的特殊措施
若外樓梯被屋檐、雨棚或外墻圍擋分隔,可考慮在樓梯口處設置自動關閉的防火門并在門外設置小型前室或風雨廊,結合機械排煙與正壓送風,維持樓梯內無煙狀態;
對于具有強風環境的地區,氣壓差可能導致排煙失效,設計時應考慮風壓補償與出入口防護。
六、實際案例分析(典型情形)
案例一:多層住宅新增外置樓梯且樓梯完全敞開
情形與判斷:若樓梯側面及上方無任何封閉結構,樓梯直接與室外空氣連通,且樓梯與室內之間設置符合規范的防火門/防火分區,則一般不需額外設置防煙前室。但應確保防火門的完整性和自動關閉功能。案例二:辦公樓新增室外樓梯,但在外廊處加裝了玻璃圍擋與遮陽棚
情形與判斷:該樓梯因圍擋和棚頂而實質半封閉,煙氣不易迅速擴散,存在倒灌危險。建議在樓梯與室內之間設置防煙前室或對外廊采取機械排煙與定期開窗通風措施,同時在設計審查中將其視為室內縱向通道處理。案例三:醫院為提高疏散效率新增外樓梯,樓梯口直通病區走廊
情形與判斷:考慮到人員特殊性與通行需求,建議設置獨立的防煙前室,并配備機械排煙與正壓送風聯動系統,確保在火災時疏散路徑始終無煙、安全。
七、審查與實務操作建議
設計階段建議
對新增室外樓梯進行煙氣風險評估,出具書面論證,說明樓梯是否滿足“室外樓梯”定義及其防煙安全性;
如存在半室外或圍擋情形,優先采用防煙前室或機械排煙方案,并明確聯動控制邏輯與備用電源配置;
在圖紙與施工說明中明確防火門、閉門器、氣密性施工節點與驗收標準。
施工與驗收
嚴格按設計要求安裝防火門及前室相關設施,并進行氣密性測試與排煙風量測試;
驗收時應模擬火警聯動、排煙與送風系統的聯動啟停,檢查備用電源切換與設備可靠性。
管理與維護
建議對防煙前室及相關機械排煙設備進行定期巡檢與維護,確保閉門器、控制系統與排煙風機處于良好狀態;
建立火災情況下人員疏散演練制度,熟悉前室使用流程與樓梯疏散路徑。
是否在增加室外樓梯時設置防煙前室不應一概而論,而需基于具體工程的建筑形式、樓梯開敞程度、與室內空間的連接方式、建筑使用性質、人員密度以及當地規范要求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真實“開敞”的室外樓梯在很多情況下可以不設置防煙前室,但若存在半封閉、圍擋、與室內連通復雜或建筑功能特殊的情形,則應設置防煙前室或采取等效的機械排煙與送風措施以保障安全。